#當地方開始創造地方
《大南澳青年創生聚落》
在南澳自然田的一米地中,一起過著山小日子
南澳,這個在宜蘭縣中面積最大、人口密度上卻最低的鄉鎮,有著不輸給任何國家風景區的美景。但除了漂亮的景色與獨特的風俗文化外,這裡也曾孕育出轟轟烈烈的下鄉務農風潮,到現在這股動力也被延續轉化,產生出多樣化的地方創生行動。這些行動背後相當重要的推手,便是接下來要介紹的一米地有限公司。
由陳昌江(阿江)所創立的一米地有限公司,從2010年起便開始發展南澳自然田的理念及行動。最初因為是太太家鄉的關係,來自外地的阿江才與南澳產生交集,沒想到卻就此愛上了這個依山傍海的地方。在當時地點偏遠且資源也相較不足的限制下,阿江透過鑽研契約代耕模式及開放打工換宿,不只媒合在地老農進行產業合作的新試驗,更是創造出長期性地使大量年輕人能夠來到南澳的契機,進而讓他們想留在當地生活。這些被吸引來創業或種田的年輕人,在地方扎根後,又轉為提供契機的創造者,以此形成一個滾動循環的友善社群。
2017年,阿江的兒子蔡山回到家鄉南澳,在這裡開啟了摸索自身道路的旅程。一開始僅僅是跟著父親務農,後來發現自己想要的是「在農村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」,於是蔡山便四處走訪學習,領域跨足影像紀錄、永續設計、種植、自然建築等。在學習的過程中,他感受到台灣在當時並沒有太多相關的知識型頻道,既然這樣,不如將自己學習的經驗分享到網路上。於是在2020年,第一部屬於山小日子頻道的影片上傳到youtube,頻道上的每一部影片,都展示了一條條蔡山走過的道路,也是將這些寶貴的心路歷程無私分享給大眾。
從空間修建到社群營造,迎向地方創生的新篇章
與一般印象中,老屋改造多是以專業、具有較大規模的團隊承包不同,蔡山以自身的例子證明,下鄉回鄉、預算有限的青年也能有自己的改建方式。
「我們做的每件事情都是以最低預算、然後務實的方式來做,那其實很多年輕人下鄉,他們就是缺這樣的資訊。很多事情到底什麼能DIY、什麼不能,我們在所有的影片上面,都已經把這些講清楚了。」DIY的宗旨,不只是代表蔡山務實規劃的精神,更是側面印證了他開設頻道、分享老屋整修紀錄的願景之一:DIY中的Y,其實真的可以是By Yourself,甚至走出Be Yourslelf的獨特道路。
到去年為止,蔡山已累積了修建七間老屋的經驗。雖然修建出的成果,與商業廠商直接施作的硬體空間,必會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同,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,當開始整修今年度的五間老屋時,蔡山也在慢慢地探索一個重要的命題:老屋新生,是否只代表將硬體設備、空間提升到最高品質就好了嗎?
去年蔡山在整修地方培力工作站時,預計將空間改造成辦公、工藝施作區及活動空間,供人免費使用,但實際啟動後使用的狀況卻不甚理想,這讓他開始思考問題點出在哪裡:「我當時自己認為大家需要的是硬體設備,然後冷氣網路,這樣就會有人來。但你會發現除非有辦活動,不然大家就把它當成很像工具包這樣,就是需要工具我才來。」去年遇到的瓶頸,讓蔡山回頭檢視當初父親所做的地方行動,在此之上誕生出今年的青年創生聚落計劃。
當我們聚在這裡──台鐵宿舍群的社群創生
從南澳火車站出站,首先遇見的便是寬闊的大路,沿著大路向右一直走,過橋不久便能抵達台鐵宿舍群的位置。在這個蘇澳鎮與南澳鄉交接的邊界地帶,坐落著五間並排的平房,先前被作為台鐵的宿舍使用。近幾十年因時代變遷,而卸下他們作為宿舍群的職務,甚至呈現近乎荒廢的狀態,這便是今年一米地要整修的五間老屋,也是預計施行青年創生聚落的地點。
「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精神:我們地方創生就是要透過活動──沒有活動要創造,把人凝聚起來。讓他們來到這個地方、認識這一群社群,吸引他們下鄉。」阿江為我們進一步解釋今年地方社群的總體概念。「老屋改造也是一個很好的基地條件,尤其他們有來幫忙,那他就對這裡是有情感的,甚至深化到之後他們在這邊生活,變成在南澳大家都認識他,他自己也都覺得在南澳很有貢獻,甚至想要住這裡,就會留下來了。」
透過參考父親過往的經驗,蔡山也開始開放換工機會、開設工作坊活動,至今也收穫不小的迴響。除了延伸父親的理念,他也透過自媒體的力量,尋找可以合作的淺在廠商跟相關人員,以此擴大社群的影響,創造更完善的社群關係網路。
當談論到自己改造老屋的心路歷程,蔡山常常說他們的方法很看緣分。這句話乍聽之下充滿了許多不確定性,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或許也是脫離了經濟效益為先、資本至上的主流思考,回歸以人、以地方為本的社區營造理想。於是,當地方開始創造地方自身的社群後,會打造出什麼樣的空間呢?就讓我們拭目以待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蘭陽老屋新生命2.0
主辦單位: #宜蘭縣政府建設處
規劃單位: #城鄉潮間帶 urban intertida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