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Black Facebook Icon
kai_56 (1).JPG
老屋新生命
微棲所

在地共生,跨世代棲息地

《微棲所》

  「我們發現說,宜蘭的生活感跟都市不太一樣,因為都是老人家,都是人情味。你每次來,他就會拿東西給你,就開始會有一點點生活的感覺……是由心的感覺」

  喜歡上宜蘭「心生活」,進而決定在此生根的「真食感受」團隊,以他們的雙手改造老宅,打造「微棲所」,並透過自然手作課程、食農文旅規劃、社區共廚到跨世代合作等活動,一點一滴地實現著他們對生活與地方的理想。

kai_32.JPG

「真食感受」的初心

 

  「真食感受」的創立,源於牧村和姿綺的務農紀實。在一次的農友聚會上,牧村和姿綺受邱錦和老師邀請,加入自然農法社團。受到農友鼓勵,兩人開始了宜蘭務農、台北工作的「雙棲」。「真食感受」也在此時成立,成為友善稻米的小農品牌。最大化稻米產量,並非他們的目標,他們的真正目的是在於愛護自然環境。因此,「真食感受」不用對環境影響有疑慮的有機資材、不放水休耕以保留再生稻,提供野鳥糧食。

  稍微惋惜的是,「真食感受」在照顧位於員山惠好村的田區兩年後,地主需要將土地出售。然而宜蘭的土會留人,牧村這時正巧受到了陳育貞老師的請託,到壯圍協助老屋修繕。團隊也因此在思考後,為了貫徹更自然的理念,正式踏入壯圍農村的社區營造工作。

kai_26.JPG

 

生活的感覺

 

  原本「多棲」宜蘭與西部城市的牧村與姿綺,因為越來越多的事,都是在壯圍發生,並在壯圍解決,因此決定在宜蘭落腳。除此之外,兩人也發現說:「宜蘭的生活感跟都市不太一樣,因為都是老人家,都是人情味。你每次來,他就會拿東西給你,就開始會有一點點生活的感覺……人跟人的相處很自然……是由心的感覺」

  當時,家人們都在賭兩人撐不久就會回老家,「人家是六十五歲去種田,你二十五歲就去種田」。沒想到,兩人就在此生根,甚至成家立業了。

kai_86.JPG

地租帶來的思考

  這段期間,以兩人為主的「真食感受」團隊,在壯圍經營過不少的據點,例如「圍食堂」。從表面上來看,「圍食堂」的經營相當成功,它吸引了不少遊客來訪,並進一步的將該街區活化,成為許多年輕事業夥伴進駐的聚落。然而,這般繁榮的景象下,兩人注意到背後的隱憂。

 

  「隔壁原本一間 200 萬,現在變 1000(萬)」

 

  「一開始滿多有想法的人或什麼,他們來這邊帶入一些活力後,然後變成這樣子……」

 

  這不禁讓在地經營者們,開始擔心未來租金水漲船高,甚至屋主會不會將房屋拋售,讓租客難再承租。「真食感受」消化這段經驗後發現,「要調整我們的商業模式,就是它不是一般的市場,而是可能用透過課程跟教育的方式去導引」,如果以「活動和工作坊」的性質所推動的商業行為,應該可以發展出與社區共好,又降低租金影響的模式。

 

  以上的經歷,奠定了「真食感受」以「活動和工作坊」為主的基本方向。同時,在事業剛急速發展,又結婚生子後的牧村與姿綺,也發現了建構在地「家庭生活支持系統」的重要。因此,「微棲所|在地共生,跨世代棲息地」的構想,逐漸完備。

kai_1 (1).JPG

自力打造「微棲所」

  透過參加蘭陽老屋計畫,「真食感受」取得了一些資金,來改造位於壯圍車路頭聚落的老屋。這間老屋,牆上滿是歲月的痕跡,見證了幾代人的生活軌跡;並且如同多數蘭陽老屋,受濕氣之苦,而有不少壁癌。團隊決定要將它改造成一間有利婦幼工作與生活、適合經營餐飲與在地食材選購、可以舉辦主題活動與講座的空間——「微棲所」。

  有賴團隊與在地工班長期合作基礎,「微棲所」的改造是工班跟「真食感受」一起自立裝修。面對偶發難題,兩方常常「一起腦力激盪之後,找出一個更好的辦法」。除此之外,還要提到團隊的自立裝修師父——「阿德老師」。

 

  「年輕人進入地方的時候,為什麼要發展自力裝修,是因為其實很多事情,你可以自己動手做。可是你可能不知道如何下手跟選擇,然後哪些事情你可以做,哪些事情你要給工班師傅做。」有賴「阿德老師」,讓團隊少走了很多冤枉路,也省下不小的支出。

 

  即便如此,「真食感受」還是會自己嘗試些實驗性的工法,例如團隊使用了一些新的材料,來裝修壁癌嚴重的牆面。有機會來到「微棲所」的訪客,一定不會忽略掉這面彷彿停留在某個未完工瞬間的牆,部分裸露的磚瓦和水泥之間,保留著粗獷的痕跡;斑駁的痕跡帶著隨性的美感,仿佛親手雕刻的藝術,給人一種隨意卻真實的溫暖。

00000.jpg
kai_117.webp

 

「它基本上就是個實驗,我們是從裡面做防水,不是從外面擋水。」

 

「像這牆這樣留著的原因,就是因為我們要理解,就是像這樣子的工法,在我們這樣子選擇,在這個地方……經過時間風雨催濕的時候,它這個辦法是不是 OK。」

 

自力打造「微棲所」

  目前,「微棲所」已經開始初步營運。蘭陽老屋團隊拜訪「微棲所」的這天,牧村和姿綺剛結束完「黃槿工作坊」。姿綺拿出金黃的植物纖維編織,一邊分享工作坊的理念。

kai_12.webp

  「我們當初來到壯圍的時候,就是去海邊,然後那個時候的壯圍的海邊,全部都是垃圾。就連我們跟社區聊天聊了一半,就看到隔壁鄰居,他拿一包垃圾就是往那個排水溝裡面丟……所以我覺得,那個畫面是讓我覺得很衝突的。」

  「所以我們那時候其實就是有調整了一些想法跟觀念,我們就是要一直把人帶到海邊……常常有人在那邊走動,他可能就會不這麼敢去(丟垃圾)了。」

  「所以我覺得我們那時候做的,一直做一直做,做到現在,為什麼要去弄纖維,然後在環境搞事,我覺得就是讓很多人去認識這個環境、認識這個植物,然後就會很多人去利用這個植物,就代表有很多人去那邊走動……你看現在海邊多乾淨!」

  歡迎大家踴躍參加「微棲所」的活動與課程,也讓我們期待將啟用的共食廚房、植感製皂室等豐富多元的空間。

111.jpg
99.jpg
333.webp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蘭陽老屋新生命2.0

主辦單位: #宜蘭縣政府

規劃單位: #城鄉潮間帶 urban intertidal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