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半月湖畔坐看時代更迭的鑑湖堂小耳房
撰文/城鄉潮間帶編輯群
走進宜蘭市進士路的幽巷,曲折小徑之後的柳暗花明,有一片恬靜的半月湖,湖邊的牌樓與家廟,以及依稀能辨識的三合院落輪廓,就是鑑湖堂的所在!
鑑湖堂為陳氏一族所有,追溯陳氏宗族之源,來自中國福建漳州鑑湖邊,祖居於湖邊周圍三里地,先祖於1767年渡海來台,原落腳於苗栗一帶,先以划渡後轉農牧為生,1823年,為避亂民械鬥及土匪搶奪,舉家遷徙至當時噶瑪蘭廳,初居於員山,並於珍珠滿力社一帶置田產,即現今鑑湖堂周邊,彼時該區仍荒僻,時有水患,經後輩拓墾不懈,期間遷蘭第二世宣梓公亦赴淡蘭孔道,今新北雙溪一帶開設《陳協春商行》經營米糧雜貨生意,從而奠定了家業基礎。
陳氏置產珍珠滿力業戶資料
截自鑑湖堂文化基金會簡介
1853年,值清咸豐三年,宜蘭梅洲圍爆發抗官事件,起事黨羽在官軍及鄉勇追討下竄逃雙溪一帶,宣梓公率子平定有功,授封五品衣冠,誥贈承德郎,後又膺命為三貂保保正,聲譽遠播,此後其與兄弟憑介雄厚的財力招募壯丁擴大土地開墾,北至頭圍南至打那岸等社,即現今頭城至五結冬山一帶,集田園土地近五百甲,1856年舉族遷居擺厘興建宅院,是為鑑湖堂。
鑑湖堂昔日聚落圖
截自鑑湖堂文化基金會簡介
除了家宅聚落,宣梓公又於南側建立塾院一所教育子孫,名《登瀛書院》,因為當時稀罕的紅瓦屋頂建築而有《瓦學》美稱,書院分為文武兩科,聘請了名儒及陳氏文武秀才彥士任教,一時人文鵲起,擺厘陳氏一族計出武舉人一人、貢生四人、廩生一人、武秀才七人,文風武藝鼎盛,人才輩出!1890年,武秀才陳掄元為發揚鑾堂信仰,稟請母堂宜蘭醒世堂,准於書院內設《鑑民堂》,成為宜蘭鑾堂群的一員;1962年改建後,則曾借予農會設置幼兒園,而後亦曾開放成為莘莘學子的閱覽室,陪伴在地許多人度過青春的備考時光,也讓書香持續在書院里蔓延,回應著祖輩的初心。
稻田間的登瀛書院
鑑民堂/登瀛書院
鑑湖堂歷經時代起落,陳氏子孫為維護祖地與家廟環境,成立了鑑湖堂文化基金會,戮力於舊宅管理與文化保存,雖舊聚落之廂房等不免改建,然鑑湖堂家廟及聚落前之半月湖仍保存良好,此外亦保留有舊時銃孔遺跡與登瀛書院等,結合周邊日治時代機堡遺址、落羽松園等,形成了一個蘊涵人文歷史與自然生態的世外桃源。
鑑湖堂文化基金會現址
武科舉勇石
數百年光陰悠悠,陳氏一族來台開枝散葉已是第11代,子孫也漸次向外發展,昔日宅院部分改建後仍有宗族居住在此,每年春祭、秋祭,則是遊子們歸來齊聚追思祖輩的團圓時,然也有部分宅院,在時代更迭與社會環境變遷下易主,本次媒合的空間,即為正廳家廟旁的小耳房,近年來主要租賃予人作為住宅用,曾住有潛心修道的喇嘛獨居,亦有協助基金會養鵝的職人,而今,屋主欣聞蘭陽老屋新生命2.0的計畫,決定加入老屋新用的行列,且讓我們拭目以待,將有如何不一樣的創意與百年聚落的文化底蘊共同交融出新風華。
從半月湖看聚落
陳氏家廟與小耳房
參考資料:鑑湖堂簡介摺頁/財團法人鑑湖堂文化基金會出版
攝影:林俊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