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蘭陽老屋
蘭陽的老屋特色
蘭陽平原是台灣東部最早開發的地區。在漢人尚未進入前,蘭陽平原為平埔原住民噶瑪蘭人活躍的區域,故早期宜蘭被稱為「噶瑪蘭」。1796年吳沙率領漢人進入宜蘭開墾,,從今日的頭城為起始點,漸次建立了以「圍」、「結」為單位的聚落群, 又因水利資源(降雨、湧泉、溝渠)豐沛,故具有明顯的散村聚落。
蘭陽平原上以家族為核心的竹圍,以散村形式坐落在平原農耕地區,而後隨著河運發展與交通的發展,而逐漸有了販厝與店面的成形。
時至今日,竹圍農舍是宜蘭具代表性的傳統家屋型態,壯圍、五結、三星鄉仍保有一些竹圍特色。一條龍或合院形式的建築,或者是精緻小巧的老街販厝,每一棟老屋都訴說著蘭陽平原獨有的故事,貼近農村的生活脈動有著濃濃的生活感。
蘭陽老屋類型
一條龍古厝
蘭陽平原有許多一條龍古厝,分布相當廣,這些建築物興建於日本時代和國民政府時代,尤其在沿海地帶、農田聚落裡,建築構件多為磚木材料,具有特色。
美城何家古厝是壯圍知名的漢方診療所
三合院建築
三合院古厝為一單正身搭配左右護龍的建築,至今這樣的祖厝已較罕見,頗值得珍惜。一座三合院常常象徵著早期大家族,後因時代變遷,子孫事業有成,紛紛另建新厝或遷移。蘭陽平原保留著部份三合院古厝,雖然曾經局部修建,但樣貌仍然十分古樸。
壯六呂仔底呂新宗古厝
竹圍
過去蘭陽平原上,錯落著一處處由竹叢圍繞的農家,坐北朝南的三合院,屋外種著密實又強韌的竹林, 相較於宜蘭各地開發多,尤其以壯圍、五結一帶可見到較大片的稻作, 宜蘭的竹圍均成ㄇ或口字形,造形變化,點綴在廣大田野間,更添農村景致之美。
古亭楊榮壽老村長古厝
眷村
眷村是指台灣自1949年起至1960年代,來自中國大陸各省的中華民國國軍及其眷屬,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而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徙至台灣後,政府機關為其興建或者配置的村落。隨著歷史的演進,眷村也成為臺灣文化與臺灣歷史裡不可或缺的重要歷史文化資產。如壯圍最後一個眷村是位於廍後社區的仁愛新村,大陳義胞聚落。
仁愛新村
教堂建築
現存於蘭陽平原的教堂皆為天主教系統。分布於壯圍、員山、五結、宜蘭市、冬山等地。天主堂建築各有其歷史與特色,例如壯圍的美城聖安東堂,這是一座結合東西方建築語彙的現代主義建築,使用東方的琉璃瓦,搭配西洋建築塔樓。目前閒置中。
大福十二宗徒堂
碾米廠
碾米廠早期稱為「土礱間」或是「礱米間」,由於早期蘭陽平原上是台灣重要的稻米生產地,因此曾經遍布碾米廠。風情可比是美濃的菸樓,大大小小的土礱間,有的是獨門獨院,有的是在古厝裡邊,是一種很有代表的稻農設備,往往是集數家、或是家族合資興建的。諸如:壯圍古結村有一座自民國35年經營至今的傳統碾米廠建築「阿祖ㄟ土壟間」,老屋主用心維護設備,獲辦過107年村落美學。
古結村碾米廠
穀倉
蘭陽平原以稻作生產為主,配合稻作的加工與產銷體系,各地坐落有穀倉建築。例如壯圍早期曾有兩座大糧倉,一座位於古亭村,一座位於吉祥村。吉祥村的穀倉已經活化作為餐廳使用。古亭早期地名諧音是穀亭,當地由於開發較早,也有一區規模頗大的穀倉,已知這是壯圍最有歷史的穀倉建築群。這片穀倉是很多壯圍農家子弟的記憶,紅磚屋的外牆是當地的地標。
壯圍農會古亭穀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