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老屋故事迴廊
天主堂.png
美城聖安東堂

#土城仔天主堂

​撰文/林俊明

美間的美,土城的城

      美城村在清朝時代曾經屬於四圍堡,分為土圍、抵美和五間三庄。這些地名在各朝各代經歷過許多改變,戰後改為土圍村,然後合併抵美和五間為美間村;民國67年(1978年)又將土圍村和美間村合併,並取美間的美和土城的城,合為美城村,圍的意思就是城[1]

       大約在民國50年(1961年),德國籍天主教主教王峻德,在土圍購地蓋屋,創辦幼稚園。之後在民國55年(1966年)冬天興建教堂開始佈道,取名「聖安東堂」,在地人多稱呼「土城仔天主堂」。

聖安東堂的牆基上保留下重要的奠基碑,材質是水泥,碑文是「AD1966  聖安東堂 奠基  中華民國55年冬」,這座碑是這座教堂最重要的身分證

林俊明拍攝

      根據文獻資料,僅知福建邵武教區的王峻德監牧接管此區的教務。所謂的監牧是「宗座監牧」(拉丁語:Praefectura Apostolica)是天主教會的一個職務,某些地區因特殊環境或教友稀少而尚未成立教區,羅馬教廷因而在這些地方設置「宗座監牧區」,委託宗座監牧以教宗名義治理之,通常由神父擔任。[2]

 

       王峻德神父對中國和台灣的天主教發展有很多影響。王峻德曾任職河北大學(津沽大學)的校長(1949.6-1951.9)[3] ,這間學校是天主教在華辦學的一項重要舉措,填補了中國北方尚無天主教建立大學的空白,與南方的上海震旦學院遙相呼應。宜蘭市聖若瑟堂,和王峻德神父有很多淵源。1960年代,王峻德神父增購土地,在今日的負郭里興建教堂、教會活動中心等等。[4]壯圍美城聖安東堂(土城仔天主堂)是由王峻德神父一手創立的。

中西風格兼容並蓄的教會建築

      1966年美城聖安東堂興建完成後,這座教會交由元神父主持,相鄰村莊的信徒定期到教堂望彌撒,曾經盛況空前。早期壯圍生活物資非常匱乏,教會體恤教徒需要,不定期發放募集得來的民生用品,如麵粉、奶粉衣物等,也提供低利貸款。在第二任的主持人陳神父調離之後,教堂即擱置不用,併入壯五路聖若望教堂,經歷20 多年的聖安東堂從此走入歷史。[5]今日聖安東堂圍已成為一名退休老師的住所,跟救主會租用。

 

      美城天主堂是宜蘭一間外觀設計具有中西風格兼容並蓄的教會建築,揉合琉璃瓦的東方屋頂,並採用水泥花磚窗設計牆面,壁面多為洗石子和水泥材質,在當時台灣民生物資未豐的時空背景,這座帶有宮殿式特徵的現代建築,時至今日仍是壯圍最具地方特色的教堂建築。聖安東堂的牆基上保留下重要的奠基碑,材質是水泥,碑文是「AD1966  聖安東堂 奠基  中華民國55年冬」,這座碑是這座教堂最重要的身分證。

IMG_4958.JPG

 林俊明拍攝

聖安東堂的牆基上保留下重要的奠基碑,材質是水泥,碑文是「AD1966  聖安東堂 奠基  中華民國55年冬」,這座碑是這座教堂最重要的身分證。

      壯圍的教堂,早期源於馬偕設立的基督教傳教所,幾經更迭,基督教堂不復存在,現存的教堂皆為天主教系統。教堂有:美城聖安東堂教堂(1966年興建)、大福十二宗徒堂(1961年興建)、壯圍聖若望天主堂。

 

      走進大福路286巷,映入眼底的是宜蘭最特殊的教堂建築,聖安東堂結合東西方建築語彙的現代主義建築,東方的黃色琉璃瓦屋頂頂端是水泥折框的十字架,蘊含中西融合的多元色彩,目前教堂整體仍維持完整。綠樹包圍著這座小教堂,和熙來攘往的大福路近在咫尺,但四周都是稻田,頗有大隱於市之美。

IMG_7789(02).jpg

 林俊明拍攝

美城天主堂是一間外觀設計具有中西風格兼容並蓄的教會建築,揉合琉璃瓦的東方屋頂,時至今日仍是壯圍最具地方特色的教堂建築。

IMG_4956.JPG

 林俊明拍攝

聖安東堂結合東西方建築語彙的現代主義建築,東方的黃色琉璃瓦屋頂頂端是水泥折框的十字架,藍天下的教堂屋頂最是美麗。

[1] 《土圍、五間和抵美變美城》《話說壯圍》,頁206

[2] 《宗座監牧》《維基百科》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AE%97%E5%BA%A7%E7%9B%A3%E7%89%A7

[3] 《河北大學》《MBA智庫科》https://wiki.mbalib.com/zh-tw/%E6%B2%B3%E5%8C%97%E5%A4%A7%E5%AD%A6

[4] 《宜蘭市負郭里聖若瑟天主堂》《宜蘭縣社區日曆》

[5] 《美城天主堂》《宜蘭縣社區日曆》

bottom of page